FAST项目现场。
FAST项目附近散落在大山里的住户。
一夜之间, 贵州省平塘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因一个科学项目华丽转身。它现在拥有一张全球瞩目的名片: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落户地。
被科学“惊扰”的县城
8时20分,平塘县城开始新的一天。玉水河蒙着薄薄的雾气绕城而过,远处晨曦照耀着山峦。倘若河畔边上没有巨幅红色标语,此刻的县城简直就是一幅疏淡的山水画。
“玉水金盆”,平塘人如此称谓自己居住的县城,言谈之中无意流露出自豪感。
现在,平塘人又添了一份新的骄傲——射电望远镜。
“天文台?知道!怎么不知道呢?那是全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在玉水河畔冲洗着拖把的一位中年男子对记者说。
他说,虽然知道那个地方,但是自己没去过,“现在还没修好,没什么好看,它就是一个像碗底的地方”。
“碗底”,是射电望远镜落户地——克度镇,距离平塘县城约三个小时车程。
小镇里的数百万生意
下午3点,记者从平塘县城来到克度镇。但从克度镇到FAST项目现场大窝函,还有21公里的路程,没有班车直接到现场。
克度镇似乎和中国所有乡镇一样,街道两旁是几年前刚修建的4~5层小楼房,楼房一层是商铺,五金、电器、超市、洗发、旅店、摩托车行一应俱全。
这个小镇并没有想象中的安静。商业竞争也在这个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展开拳脚。
翌日晨,张哥,小镇里一位五金店的老板,开着私家车带记者去现场。
张哥是FAST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他已经连续两年给FAST项目供货,每年生意超过百万。他总结自己生意的两个优点:品种全、送货快。
张哥说,国外一个单口径300米的望远镜,就带动一个荒毛之地成为一个城市。“我们这是500米口径,将来这里肯定会成为一个大城市。”
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从克度镇到金科村大窝函,一路是喀斯特地貌。路两边突兀嶙峋的山头,既像瘦硬的书法,又像一个倔强不语的老头。
偶尔,从山里某个角落冒出一户人家——仅此一户而已。你唯一的感叹是:祖先们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繁衍生活的?
离FAST项目还隔两个山头的地方,住着6户人家。张哥说,这应该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了。不过此时,山坳里静悄悄的,只有几缕炊烟从矮旧的屋顶上安静地升空,最后飘散不见。
科学,似乎离这里很遥远。
FAST现场:大窝蛋
车子穿过一个人口凿开的关隘,豁然开朗,FAST现场——一个巨大的“碗底”出现了。不过克度镇人更喜欢把这里称作“大窝蛋”。
临近年关,施工人员都放假了。在现场,我们只碰到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夏老师和他的两位学生。他们正在测量施工控制网。
我们开着车沿着FAST绕了一圈,不时停下来拍些照片。从上面俯视FAST,感觉这个项目堪称自然神力与人工创造无缝结合的典范。
科学家们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克度人的答案是:美国人通过卫星遥感知道的。
“怎么是美国人找到的呢?这是我们中国科学院遥感所从300多个洼地里选出来的,从1994年开始,花了10多年的时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现场办副主任高龙告诉记者。
高龙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FAST项目将在2016年9月份建成。
背景链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拟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结合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
FAST是我国天文科学领域最先进的项目,它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洼坑内创造性地铺设4600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将首次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在工程技术方面,不仅继承了目前所有可能的先进技术思想,而且提出了创新性的主动反射面及光电一体化馈源支撑方案,其接收面积大大提高,此外它对馈源及其支撑系统的简化,使FAST对天体和航天器的跟踪范围得到大大的扩充。
FAST项目于2008年12月26日奠基。预计在2016年9月建成,建成后,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相比,它将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宇宙观测空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13-02-26 第6版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