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日发表“超低电压芯片技术”,将使未来许多电子产品的电源消耗大幅降低,甚至靠人体体温就能发电,是一项兼顾“开源、节流”双目标的最佳解决方案!
工研院研发的“超低电压芯片”设计技术具备优化的能源管理效能,是一项创新的突破,未来可广泛应用于信号、声音、影像压缩等多元化芯片设计与相关产品,商机无限。
工研院信息与通讯研究所吴诚文所长表示,“超低电压芯片技术”包含完整的设计流程和方法,以及多项低电压低功耗的电路模块(包括:静态内存、频率产生器、温度传感器、能量管理…等),属于高度技术整合的系统单芯片,是目前国际研发机构与设计大厂竞相发展的焦点。经由精密的电路设计,便可达到节省耗能、转换与应用环境能源的功能,对于降低用电成本与环境保护,一举两得。
吴诚文指出,此次工研院整合中正大学、交通大学、台积电、晶心科技等技术资源与智慧产权,发表创新“超低功耗视讯录像系统芯片”,是业界发展低能耗系统芯片与装置的先驱,并同时建立超低电压系统芯片设计与验证流程。相较于传统系统单芯片工作于1.2V的电压,“超低功耗视讯录像系统单芯片”处理器与H.264影像压缩功能可在0.6V的低电压条件下运作,功耗仅为传统影像压缩芯片的四分之一,部分核心电路的最低工作电压甚至可以低至0.48V,适合应用于需要长时间录像的行车记录器、环境安全监控等。
超低电压晶片应用于行车记录器
吴诚文强调,“超低电压芯片技术”也有利用环境能源来发电的创新功能。透过热电原理(热能转换成电能),热电芯片可利用人体所散发的热能,经由芯片放大转换成为电能,不但能善加使用人体体温的能量,也可节省原来的电源消耗。而“靠人体体温就能发电”的技术特点,也运用工研院自主开发、领先世界水平的“最大功率点追踪技术”(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来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它能有效利用热、光、压电等环境能量作为电能来源,达到双重节能的目标。像是登山客佩载于头上的照明灯具、人们随身使用的手表与智能型手持装置,或是心电图贴片等长时间侦测身体信号的医疗电子产品,均是富有潜力的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