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刚刚过完年,但已经是2015年3月份。一直想写一写 2014年射频与微波并购案的一个综述,但是被各种借口延误。前天,刚刚看到NXP 收购了 Freescale,合并为一家市值400亿美金的新半导体公司,不能再拖了,要对自己,和还没退订的微信号朋友有个交代。
其实不动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题目太大,自己比较漏怯。先做一些基本工作吧,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欧美的一些并购:
时间 | 内容/对象 (连接) | 类型/金额 | 技术/产品领域 | 战略意图 |
Feb.2014 | RFMD and TriQuint Announce Merger- RFMD + TriQuint | 合并 / 市值约:25亿美金 | 手机功放,天线管理/滤波器,微波器件,GaN及 GaAs 工艺线 | 资源整合,技术互补,行业第三/第四名的合并 |
Feb.2014 | MACOM Acquires Nitronex for $26 Million- MACOM + Nitronex | 收购/ $26million | MA-com 美国射频和微波的鼻祖公司,换过多次股东,现在更加专注于微波领域 | 为 MAcom 提供了基础GaN 外延片和工艺技术,扩充RF GaN产品 |
May.2014 | Cobham to Acquire Aeroflex for $1。46 Billion– Cobham + Aeroflex | 收购 / 14.6亿美金 | Cobham:国防,空间,能源电子设备; Aeroflex:测试设备,射频微波元器件 | 补充测试仪表产线,市场资源整合 |
Jun.2014 | Analog Devices to Acquire Hittite for $2 Billion– Analog Devices + Hittite | 收购 / 20亿美金 | Hittite:微波/毫米波器件; ADI:A/D,D/A,Synthesizer,汽车,通讯,国防/空间 | 产品线互补,形成从基带电路,到 A/D,D/A,到前端的全套方案 |
Aug.2014 | Murata to Acquire Peregrine Semiconductor for $471 Million– Murata + Peregrine | 收购 / 4.7亿美金 | Peregrine:RF SOI 工艺,射频前端:开关及Tunable 技术。Murata:村田,元器件制造; | 器件商向射频前端和工艺的进军,针对射频CMOS (SOI)方案 |
Aug.2014 | Infineon Technologies to Acquire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for $3 Billion- Infineon Technologies | 收购/ 30亿美金 | International Rectifier:电源管理,功率 MOSFET | Infineon获取在GaN 高功率器件方面的产品,技术和市场 |
Aug.2014 | Agilent’s Electr àKeysight | 剥离后独立运作 | 射频,微波测试仪表 | 运营独立,优化效率和策略 |
Oct.2014 | Qualcomm to Acquire CSR for $2。5 Billion- Qualcomm + CSR | 收购/ 25亿美元(现金) | CSR:蓝牙,音频处理,机器互通技术 | 补充高通在物联网,车载电子产品,渠道和客户 |
Dec.2014 | Rogers Corporation to Acquire Arlon LLC- Rogers Corporation | 收购 / 1.57亿美元 | Rogers:PCB和高频泡沫材料; Arlon:silicone 产品用于封装和绝缘应用。 | 拓展产品线,技术领域和市场 |
Mar.2015 | NXP 收购 Freescale | 收购/ 118亿美金,这两家大佬合并后(也可以说NXP收购),总市值400亿美金,Freescale 原股东占新公司股 32% | 整合混合(mixed-signal) 行业,成为汽车半导体,以及通用微机 (MCU) 的领导者,重点发力物联网 |
笔者评论:
上面的收购也好,合并也好,都是为了拓展产品/技术/市场渠道,从而实现更大的价值。反过来说,这也表明被收购的一方的股东们,对单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发展壮大没有充分的信心或者认为速度不够快。这是技术进入平台期后,强者更强的寡头时代。
在技术和产品互补方面,RFMD+TQNT( Qorvo) 和 NXP是典型的同类产品对手合并,有点快的+滴滴的味道,获取市场的占有率是一个重要目标,只是双方的技术路线还是各有侧重,有相当互补性,应当能起到1+1>2的作用。据非官方说法,合并后的 Qorvo,在手机功放的市场份额还是落后Skyworks 和 Avago,但是没关系,重点是双方在微波领域可以有更好的增长点。
ADI收购Hittite 真的就是ADI从基带/射频的细分领域收购微波领域的第三名(or 第四)的产品和技术,毕竟 Hittite 是一个纯粹的Fabless Design House。虽然Hittite 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相当不错,但是由于军工的国产化要求,微波技术从分离到集成的演进,导致ADI 从hittite获得的市场渠道增量几乎为零,(何况ADI自己有成熟的销售体系,已经把 Hittite 核心的销售高层排挤出来了)。
如果要汇总上面收购和并购的共性的话:就是技术/产品整合,模拟电路(以上公司,除高通,基本是模拟电路公司)现有技术和市场到了只需要几家大的公司的时候了。而且大家瞄准的方向,基本就是GaN和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和产品。
新的创业团队,比如我们米乐为,如果要在这样的垄断加剧的大环境生存,靠Me-too 产品和成本优势竞争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技术,市场和运营模式上超车 (或创新),集中精力在单一技术和市场应用上形成突破,(只是性能上的略微领先,和成本优势,比较危险) ,突破要在某个性能和需求上形成 10x 的优势,比如说:
1. 天才的技术发明 –但是技术优势带来的领先往往是短暂的,大公司的研发力量是令人敬畏的。
2. 针对客户需求的创新 –可以是运用模式导致相应客户的时间缩短 x5 – x10倍,也可以是让客户体验解决方案的专属私人定制。这种有针对的开发和响应速度,是传统大公司的劣势,而以上公司,除了高通,基本都是老牌大公司的基因。高通则因为是手机公司,响应速度是传统模拟和微波行业不可想象的。(这一点,高通和 Intel高度类似,都因为激烈的竞争和技术变化,遵从摩尔定律)
3. 政策和地域优势 –这种优势也有限,因为要靠天吃饭。
4. 跨界创新 –如果可能 针对一个应用,为客户提供从芯片到系统方案的全套解决方案 (顺应集成化的大趋势) 从而把芯片与最终端用户拉近,缩短产业链。过这样也是创业团队的豪赌,败了就一败涂地。
关于NXP收购freescale,黄耀鹏先生有一篇非常深入的文章,在下面的微社区推荐给大家,这里只列出要点:
1. 这两家半导体企业实在太像了。他们都从一家巨型电子/通信企业中剥离出来,哺育若干年单飞。时至今日,他们的主营业务都朝向了汽车市场。尽管两家都声称,其客户广泛活跃在汽车、网络、工业和消费电子市场。但他们之间重要的区别恰如他们脱胎的母公司——飞利浦比摩托罗拉更倾向于消费电子市场,摩托在通信领域泰山北斗的历史地位,使其很难低下头,俯就众生。剥离不是一揽子股权交易所能解决的。在业务分拆之后的两三年间,无论飞思卡尔还是恩智浦,都仍然将前母公司作为最大客户。不过,汽车ECU工业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崛起,改变了半导体业的生态。
2.从摩托罗拉剥离出来时,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持有飞思卡尔8年的结果是浮亏58亿美元。幸好黑石看中了,令飞思卡尔赢得了宝贵的转型时间。摩托尽管握有“灯塔级”的专利,尽管声称当年一手建立了整个通讯终端的生态,但仍不可避免地在个人消费市场逐步退出。飞思卡尔的业绩受到牵连。但如果这桩收购案放在4年前,绝对是飞思卡尔收购恩智浦,而非如现实这般。
3.飞思卡尔的命运从委身黑石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注定:那就是“买来卖”。飞思卡尔通过与恩智浦换股,仍然基本保持完整,已经是异数。要知道,黑石最擅长的,不是业务成长,而是大拆大卸和换头术。被杠杆基金控股,不论是否盈利,对汽车或者电子业来说,皆非福分。
4.恩智浦依靠收购案,成功进军美国市场,飞思卡尔目前是全球第16大、美国第7大半导体制造商,其资产和研发部门分散在美国20多个城市。恩智浦希望就此加入复苏明显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同时,半导体业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争夺中,美国硅谷企业正在占据微弱的优势,恩智浦希望抓住这一个新的增长点。而飞思卡尔声称,其EA处理器“适用”中国50%的车型,恩智浦同样也试图在电装、瑞萨、德尔福占优势的中国市场打开缺口,提升市场占有率。
最后一句话,互联网时代,任何细分技术或者市场成熟以后,都往往只容得下一家或两家公司,比如算法搜索里的谷歌,PC里的WinTel,手机标准和基带芯片里的高通,创业者的机会只有在技术,市场,需求的边缘发现或者创造新的大陆,出路只有一条:追求极致。
本文来源:
米乐为IC家园作者:将心比心Milliway的“微”世界
精专业、钻技术、懂生活
微信订阅号:milliway-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