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市场与缺乏市场
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大规模铺设地面光纤网络的成本要比西方国家低得多。而通信卫星乃至卫星通信地面应用系统的成本却比西方国家高很多。由于实际的市场潜力有限,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研发投资一直上不去。在中国现代通信发展的潜力市场,我们看到了诸多优秀民族企业的出现,比如中兴和华为,但是却没有看到同样的卫星通信设备制造商出现。
在今天的中国,租用通信卫星转发器的价格和国际市场基本一致,这对于刚刚踏进中等发达国家门槛的中国来说,是很难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因此,时至今日,卫星通信的用户仍然局限在大型企业、政府、军队等团体型用户。虽然面临预算问题,但一旦发生应急救灾等情况,这些用户是不在乎成本的。而作为国有通信企业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在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特殊灾害面前,也会无偿地向政府用户提供带宽。这种行为从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指出,这并不是市场行为。
Ka频段带来的变革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实现《农村通信普遍服务——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关于运营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巨大的代价铺设地面线路,但最终还是依赖卫星才解决了部分最困难地区的通电话问题。而当时的人力成本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还要采用地面线路的办法,把光纤铺到每一个行政村乃至自然村,是不太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农村通信普遍服务是作为政治工程而存在的,宽带工程则不可能作为政治工程而存在,必须是一个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体系。换言之,不可能要求国家花钱去养这样一个系统。那么如何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就必须考虑经济上的得失。
动中通技术的出现,也为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长期以来卫星移动通信以终端价格高、使用费高而著称。而且卫星移动通信频段资源极为有限,还面临着与导航系统的争夺。动中通技术出现并成熟以后,使卫星固定通信频段可以提供类似于移动通信的服务,甚至于还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Ka频段的卫星通信天线尺寸较小,可以轻松安装在车辆或者船舶上,甚至于航空器上,就用户体验而言,或许和海事卫星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考虑到Ka频段的卫星通信可以提供巨大的带宽,用户可以用它开展视频音频传输等高流量业务,可以实现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考虑到Ka频段的单价比较低,汽车、火车、飞机、客轮可以用Ka频段的动中通为乘客提供普遍宽带通信服务,可以提供旅途中的视频通信乃至各种类型的上网服务。考虑到终端的尺寸和带宽租用费用,这种服务在Ku频段上都是很难普及的。而Ka频段的普及应用,将使这种前景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渔民在海上,也需要享受到宽带通信服务,也希望能和家人保持持续、畅通而大带宽的网络通信,能自由地访问渔政、气象、海洋等部门的网站,获取安全生产所需要的信息,考虑到卫星移动通信频率资源极为有限,通话费用较高,只能作为应急通信手段而存在,也就是不出事的时候不打,平时根本用不起。目前看来,只有Ka频段的动中通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在这方面,或许可以参考广电部门正在开展的船船通工程,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已经装船数万条,远离陆地的渔民也能看到标清的电视节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已经决定自筹资金为渔民安装船船通终端。而作为具有双向通信能力的动中通,应当能够创造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卫星通信产业已经相当发达的美国和欧洲,Ka频段业务的开展也带来了产业的革命。美国卫讯公司的VIASAT-1卫星实现了140GBPS的超大容量。按照卫星公司自己的说法,这一颗卫星的通信能力就超过了北美上空所有其他卫星的总和。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Ka频段卫星通信的成本降低——即使卫星本身的成本很高,但是这么多带宽,用一枚火箭发射就可以送上天去,把发射的费用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以上。而减少发射次数,所节省的并不仅仅是运载火箭本身的费用,还有可观的保险费用,以及卫星在发射场等待期间所消耗掉的寿命以及需要白白支付的银行利息。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和欧洲的卫星运营商正在积极的转向Ka频段。甚至于长期经营L频段的国际移动卫星组织,也决定在第五代卫星上转向Ka频段。
与C和Ku频段不同的是,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更加注重天地一体,就是说运营商不能仅仅考虑购买卫星并且发射升空,还要规划并且设计用户段。这就给卫星通信终端制造商带来了前期介入的必要性。实际上类似的模式在中国是有成功案例的,我们所熟悉的中星九号广播卫星系统,就采取了天地一体化的模式。从系统设计,卫星采购,到地面终端选型和推广,广电管理部门都制定了统一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从现有情况看虽然以中星九号为核心的户户通系统在市场经营上有所争议,但不可否认这套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来源:《卫星与网络》 作者:黄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