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发展之争:广电高调,CMMB占先
中国手机电视的国家标准在2008年尘埃落定,在眼花缭乱的各种国产和国外的标准中,T-MMB在CMMB缺席的情况下赢得了国标的称号;与此同时,DAB也在其试点城市里搞得红红火火;而坐拥广电支持的CMMB却趁着奥运会的契机首先实现了大规模的试商用,并成功的搭载上TD-SCDMA的快车,向用户敞开了手机电视的那扇窗。
与CMMB相比,T-MMB虽然在奥运前赢得了国标的称号,但却因为缺乏广电的支持和市场主导力陷入了发展的泥潭。由于与韩国的T-DMB高度类似,T-MMB缺乏国内芯片和终端制造商的广泛支持;而广电对电视广播内容的把持更是让T-MMB成了看得见,吃不下的香饽饽。而DAB在地方广电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北京悦龙就发展了15万用户. 而在中央广电的打压下,DAB无法开辟更多的试点城市以扩展其市场空间,而且不能加载CA以实现月费盈利,这使得DAB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与此同时,CMMB却在广电的支持下,很好的抓住了2008年这个机会。抓住服务奥运的契机,在37个城市实现了地面布网,并成功的搭上了TD-SCDMA的手机平台,承载了奥运会的移动广播的任务。更重要的是,CMMB的芯片商,终端商以及广电在这次极其珍贵的大规模商用中积累了宝贵的运营经验,得到了大量的用户反馈,也通过奥运会让用户认识了手机电视,体验了CMMB。
这也导致了后奥运时代CMMB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中广移动的CMMB中央运营商的地位,推行CMMB全国一盘棋的垂直一体化运营。而中广移动更是在2008年年尾重拳出击,确认了CA标准并投资8亿进行百万终端招标,更强烈的刺激了CMMB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与此同时,CMMB的终端也渐趋多样化,PND,PMP,MP4,USB Dongle也加载了CMMB的功能。而在手机上,在缺失上网证的情况下,山寨机市场的崛起给CMMB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手机载体市场。目前CMMB已经拥有了100多万用户,6家接收芯片厂家,150多万接收芯片,145个终端企业,200多家联盟企业。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3G网络迟迟不上,使得手机移动视频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也为广电手机电视提供了发展的窗口。在3.5G到来之前抓住足够多的用户,是手机广播电视能否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可以说2008年是CMMB的发展元年,CMMB成功的在这一年里抓住了奥运会的契机,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而能否在未来的2-3年内实现快速发展,在移动视频网络条件成熟前获得足够多的用户,则是CMMB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CMMB发展:运营商和广电的博弈
作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电视标准,仅仅靠广电的驱动是远远不够的,网络运营商的支持至关重要。而事实上,CMMB也确实能给运营商带来一些竞争上的筹码,运营商和广电能否合作共同推动CMMB,是判断未来CMMB是否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技术角度:移动通信网有利于交互业务的实现
CMMB的覆盖是天地一体的架构, 而CMMB的上行线路则不包含在初期的CMMB覆盖建设中。可以说,现在的CMMB还是一个单向的广播系统,而不具备回传互动的能力。虽然CMMB的回传可以依靠广电自己建网解决,但是现在覆盖是CMMB发展的头等大事,室外覆盖建设好,还有室内覆盖的补点,回传网络的建立要等很久;其次,建立回传网络需要大量的投资。回传网络的建设可谓费钱费时,利用现有的广覆盖的移动通信网实在是最便捷实现CMMB互动的方法。
而CMMB的互动性是非常必要的,当前CMMB的模式仅仅对传统电视节目简单平移。而这种模式下,能吸引用户的仅是赛事等一些重大事件的直播。对于常规的电视节目内容,对使用新媒体终端的用户而言,很难培养用户忠诚和收视习惯。
在新媒体环境中做电视,最重要的不是强调“电视”,而是要注重使用小屏幕的“人”。传统电视时代的受众是被动的,CMMB要在3G时代抢占手机电视领域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让用户主动起来。一方面,用户对传统的电视节目内容的获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和直播渠道,在笔记本等大屏幕越来越朝着UMPC等小屏幕化发展的趋势下,将使得CMMB所强调的随时随地“看电视”的单一卖点看起来单薄无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将与传统电视时代有着很多不同。
要发展CMMB,除了解决覆盖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观众的认知度,在传统电视节目不能提供足够的吸引力的时候,互动类节目,点播内容势在必行;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CMMB网络交互性的背景下,移动网络运营商对CMMB的态度举足轻重。
用户角度:移动运营商的收费系统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CMMB已经确定了CA,这为将来CMMB的收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如何提供更好的用户交费体验,则是摆在CMMB面前的下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CMMB在收费问题上将受到激烈的挑战:用户的观念需要转变,收费模式需要多样,而收费体验则尤为重要。
在采用大卡和小卡的CA后,预付卡将会是主要的CMMB的付费方式,这也跟CMMB的其它载体比如PND,PMP,MP4等不具备回传功能有关。而作为CMMB最重要的载体手机,用户除了话费之外还要去买另外一张预付卡或者去银行再为CMMB买一张单将会是非常糟糕的体验。在目前广电并没有建立全国性的BOSS系统的情况下,利用移动运营商现有的收费系统无疑能为用户带来最便捷和舒适的缴费体验。
其次,手机电视作为传统电视在手机平台上的平移,其收费也必将招致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和抗拒。这对于CMMB初期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在用户收费问题上,广电模式应该少一点,电信思维多一点,在CMMB并不能给用户带来足够价值的情况下(指单向广播),CMMB能否吸引用户付费很值得商榷。在不能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原创化的有价值的内容之前,笔者认为CMMB与其采取单独收费,不如和有线电视,宽带业务相融合,利用套餐获取更广的用户认知和普及。而作为移动终端上的电视业务,移动通信话务则是最好的结合对象,通过捆绑的促销和优惠,在手机5亿多用户的平台上可以迅速的实现一个市场进入期的平稳拓展和有力开局。在用户付费的体验上,移动运营商对CMMB的接纳度是至关重要的。
战略角度:CMMB的特色先行
CMMB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大多数CMMB的用户根本不会回答。对于用户来说,他们看到的是手机电视,而手机电视就是吸引他们购买CMMB终端的特色。在入网证迟迟不发的情况下,各大著名品牌手机厂商都持观望态度使得CMMB不能依靠品牌,只能靠特色先行。
在2008年电信业重组后,移动市场呈现三足鼎立,对于处于弱势的中国电信,发掘更多的特色业务是从中国移动抢夺用户的关键,而CMMB的数字手机电视的特色则正符了运营商的需求。
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2008年进行的电信业重组也为CMMB提供了进入移动市场的良机。CMMB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新的销售亮点,而CMMB也可以通过移动运营商迅速实现自身的双向性以开展更多的互动业务,同时也可以将CMMB捆绑在移动套餐里进行推广以改善用户的接受度和付费体验,更可以通过集成在定制终端以获取更广的市场认知度。移动运营商和CMMB的结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在这场博弈中,移动运营商对CMMB的态度对于未来CMMB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CMMB在2008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广电也表示了自己对CMMB不遗余力的支持,出钱出力造势,也提出了2009年覆盖150多个城市,实现1000万用户,2010年5000万用户的目标。然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虽然CMMB目前在手机电视标准的发展中独领风骚,把其它的标准远远的甩在了身后;但是由于其本身受限于三大瓶颈,使得CMMB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三大瓶颈包括:
政策瓶颈
也就是入网证的问题。虽然TD-SCDMA+CMMB的上网证在2008年发了下来,但是如果只是依托TD-SCDMA的载体,CMMB在手机上的发展将会非常的有限。如果要达到2009年1000万用户的目标,那么2009年广电需要发展至少600万的手机用户,而这个数字只是靠TD-SCDMA和逐渐萎缩的山寨机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从目前看,CDMA+CMMB的入网许可的希望比较大,而这张牌照将对CMMB在未来2年的用户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要实现用户的大规模迅速发展,GSM+CMMB牌照则至关重要。
另外,入网证的问题使得品牌手机厂商对CMMB更多的持有观望态度,而由于品牌手机厂商研发时间非常的长(通常在12-18个月),如果CMMB不能在2年内达到足够数量的用户数和证明其足够大的市场潜力,将很难促使品牌手机厂商推出带有CMMB功能的手机,从而将使CMMB远离大量的品牌手机使用者。
网络瓶颈
CMMB是一个天地一体的网络覆盖系统,而目前由于直播卫星的推迟发射,其覆盖主要由地面发射器实现。CMMB的地面建网虽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其覆盖地域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城郊和农村用户还是要靠直播卫星实现覆盖。可以说,如果卫星上不了天,那么CMMB的广覆盖就很难实现,城郊和农村市场就很难开辟,而城郊和农村市场正是目前国内移动市场的主要亮点。
此外,CMMB目前的网络覆盖主要是室外覆盖,目前还缺少室内覆盖的补点器。而对于CMMB的用户,实现室内“躺在被窝里”看电视和在地铁是其购买CMMB手机的主要源动力。目前的CMMB的深室内覆盖效果比较差,经常出现信号丢失和干扰,让在被窝里看电视和地铁里看电视的宣传口号变成了空谈。
总体上说,CMMB的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