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加快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联合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国务院会议精神及《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要求,制定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6%。以物联网为首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内需,调整结构,保证就业的重要动力。而作为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物联网自然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
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分别是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和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
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架构、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重视自主创新,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立的原则,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中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主导的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不断扩大,有力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
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培育形成我国自主的物联网产业链,全面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
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推广。在无锡国家传感器创新示范区实施典型应用示范,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先行区。通过应用示范和应用推广,形成一批物联网综合集成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显著提升物联网应用水平,使物联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创新载体,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总结现有商业模式,推广成熟商业模式,培育新兴商业模式,到2015年,形成若干应用范围广,实施效果好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并借此显著增强各方参与物联网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水平。
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物联网核心安全技术、专用安全产品的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物联网系统安全标准化工作得到强化,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研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研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涉及物联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初步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
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加强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统筹协调,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畅通投融资渠道,加快培养专业人才。到2015年,初步建立有利于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提供支撑。
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梳理分析物联网相关立法,研究修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条款。研究制定物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组织开展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资源共享立法研究。提出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建议,为物联网发展提供路权和资源保障。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围绕物联网产业培育、技术研发和前沿发展等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和手段,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增强人才供给能力,完善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不同层次上,培养、吸引并造就大批人才队伍,着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创业人才的水平和比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