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信息化时代,无线电波的触角已经伸至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和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管好用好电磁频谱这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一个国家及其军队来说,有着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重大意义。
情人节前一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2月14日是什么日子?
在时下的中国,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不走脑子”都能说出答案:情人节。
是的,这个节日在中国已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就在今年刚刚过去的这个日子——适逢农历大年初五,各地“情侣经济”火爆上演。大年初七,记者利用在郑州转车的空隙去拜访当地一位朋友,见他家的电视柜上摆着两束鲜花。朋友笑着说:“这是情人节礼物,一束是俺送给妻子的,一束是俺爸送给俺妈的。” 而据新华社的报道,大年初五这天厦门鼓浪屿景区因为情侣、夫妻游激增,接待游客同比增长了66.9%。
那么,此前一天——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估计对此能做出回答的人不多。
这一天是“世界无线电日”(World Radio Day)。
公众对此不熟悉不足为怪,因为这个特殊的纪念日设立仅仅两年。2011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决定把每年的2月13日,即联合国电台1946年成立日指定为“世界无线电日”,旨在宣传无线电作为通信载体,在促进教育发展、信息传播以及自然灾害中重大信息发布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今年这个纪念日到来之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视频致辞说,“自100多年前无线电问世以来,人们的想象力被它激活,变革的大门被它打开,无线电成为传达救生信息的渠道,提供娱乐、教育和传播言论并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事实上,无线电的触角,已经伸至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信息化加速推进的当今时代,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的强大而特殊的作用,无以比拟,不可替代。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95%的人口都在接收使用到无线电信号。在我国,国际电联定义的42种无线电业务广泛应用于广电、通信、铁路、交通、航空、航天、气象、渔业、科学研究、抢险救灾、新闻媒体等行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基于此,大家应该记住:情人节的前一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看不见摸不着,这里却暗藏重重“玄机”
无线电,完整的说法应是“无线电磁波”。它和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按波长或者频率排列起来所形成的谱系,被称作电磁频谱。而这些电磁波所构成的物理空间,即为电磁空间。
在电磁空间,除了可见光,我们凡胎肉眼对其他电磁波的活动无从觅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这里却暗藏着重重“玄机”。
举个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使用了超过10万件的无线电设备,在计时记分、指挥调度、安全保卫、新闻宣传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是,要确保这么多无线电设备正常运转并非易事,因为在这样一个复杂电磁环境中,极易产生电磁干扰。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谢飞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讲到这样一个险情:某场重要比赛开赛在即,计分系统突然失灵。在岗执勤的技术人员迅速启动专业设备,监测到干扰源来自比赛场馆外的一辆餐饮保障车。原来,该车为了保持餐品温度,加装了一个巨大的微波加热炉,其产生的电磁波正好与场馆内的计分系统同频,形成了电磁干扰。幸亏排除及时,否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在国防安全领域,电磁干扰造成的危害,远要比使一套赛事积分系统失灵严重。
1967年7月,美军“福莱斯特”号航母的舰载F-4“幽灵”式战机,受该舰雷达波束照射干扰,飞机上悬挂的空地火箭弹被意外点火发射,击中舰上1架A-4“天鹰”式攻击机的副油箱,导致一系列爆炸,最终造成134人丧生、64人重伤、27架飞机损毁的后果。
如此惨烈的“非战斗减员”,罪魁祸首竟是一束电磁波!
这场惨剧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发生在美国人的航母上,却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余音迄今未绝于耳——在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征途中,谁不关注电磁空间的安危,莫说克敌制胜,恐怕先要遭遇“自摆乌龙”的囧事。
资源无限亦有限,有序使用才能避免“撞车”
电磁频谱中,无线电频谱的使用与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活动最为密切。
就像土地、矿产、河流、森林一样,无线电频谱也是一种自然资源,且是一种特殊而稀缺的战略资源。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五十条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谢飞波介绍说:“这一条款虽然言辞简短,蕴意却相当深刻,而且当时一经提出,即被方方面面所接受,反映了社会各界在此问题上的认识高度一致。”
既是资源,便可开发利用。
从理论上讲,电磁频谱资源是无限的,因为电磁波充满整个宇宙空间。但是,且慢——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电波传播特性的制约,人类目前能够利用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局限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
另一方面,与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不同,电磁频谱可以反复利用、永不耗竭。但是,因为具有空间域、时间域、频率域的特性,且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电磁频谱的使用同样不可肆意而为。
随着我国无线电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无线电频谱资源紧张的状况日益突出。国家无线电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初,我国已办理电台执照的无线电台站288.88万个。各种无线电技术和业务的广泛应用,使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各领域对频谱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频谱资源提出新的需求。此外,随着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国防建设的用频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如同车辆在马路上行驶、飞机在航路上飞行一样,各种无线电业务要在不同的频率上“各行其道”,自然离不开一定的管控,否则难免“撞车”。国家和军队对无线电频谱资源进行管控,好比划分“车道”、设置“红绿灯”,目的就是为了有序而合理地使用这一资源,使之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时时在处处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皆“触电”
电磁频谱的战略性价值,日渐凸显。管好用好这一资源,对一个国家意味着发展效益,对一支军队则意味着战斗力的提升。
“信息化时代,除了刺刀,军队的武器装备没有一样将不使用电磁波。”全军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主任孙国健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
此言不虚。在军事领域,电磁波已经成为战场信息获取、传递、使用以及对抗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载体。目前,军事电子技术所利用的频谱,已渗透和广泛运用于各级指挥系统和各种武器系统中,坦克、飞机、舰艇、导弹等武器装备所需的通信、导航、预警、制导等功能,无一离得开电磁频谱。更进一步说,电磁频谱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的共同特征,只有它才能把陆、海、空、天联为一体。
一言以蔽之,电磁频谱的大量使用,使战争形态、战争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新世纪,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我军深刻认识到加强电磁频谱管控的重要性。2005年夏,“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在胶东半岛举行之际,为防止中俄两军使用的众多武器装备用频与民用设施用频发生冲突,军地频管部门积极协同,对演习地域大到广播电台、通信机站,小到建筑工地对讲机、出租车公司呼叫系统等用频活动实施周密管制,排查各类干扰隐患,确保了演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次演习,是新时期军地频管工作走向融合的肇端。之后,我军每逢举行重大军演活动,军地携手“净化”电磁空间几成常态。
电磁频谱军民通用的属性,使得该领域具备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先天“基因”。2010年初,军委、总部做出在无线电管理行业组建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部队的重大决策,全军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应运而生。按照军地双重领导的原则,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谢飞波兼任这支新型预备役部队的首任第一政委。
记者采访得知,我国无线电管理行业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国的无线电监测网络,拥有一流的人才、技术和装备。在该行业成建制组建预备役频管部队,无疑有助于军地挖掘资源,凝聚力量,以便更有效地驾驭电磁空间那有影而无形的“玄机”,既避其祸,更得其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