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中兴过冬样本:自主创新无止境

2009-02-06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

     在全球宏观经济动荡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形势下,中兴业务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资料照片) 张小禹 摄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经济体系中最有弹性的电信业,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了金融风暴带来的寒意。

  2008年,全球通讯设备巨头纷纷喊“冷”,但是,中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企业,却不约而同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的滔天浊浪,华为、中兴何以从容不迫,逆流而上?当全世界同行业绩纷纷下滑,华为、中兴何以一枝独秀,稳定增长?

  答案看上去似乎简单:一是以市场需求为指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自主品牌;二是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投入巨额资金,集结高端人才,潜心专注于核心技术。

  正是凭借上述两点,华为和中兴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中非但屹立不倒,还保持着稳定增长,不仅继续书写着业界传奇,更是当之无愧地成为数十万深圳本土企业的标杆与样本。

  营收逆势飞扬

  2008年,全球通讯设备巨头纷纷遭遇滑坡:思科、诺基亚西门子、德州仪器、三星、NEC等厂商均不同程度地调低了自己的业绩预期,北电更是申请破产保护。但在这时,中国的电信建设高潮却成为屈指可数的亮点之一。作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重点企业,华为和中兴备受关注。

  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华为取得了逾200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其中海外销售占比达75%。与此同时,华为2008年全年纳税总额高达120亿元。截至2008年底,华为共向国家缴纳各项税款累计达到525亿元人民币。自2004年至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从56亿美元快速上升至200多亿美元,海外销售占比从43%上升至75%,年均增速高于40%。在国外,华为欧洲市场合同销售额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北美增长了58%,其他地区也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目前,华为公司的主流产品已规模进入美国、日本和欧洲,新兴市场份额稳步提高。

  在全球宏观经济动荡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形势下,中兴业务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1至9月,中兴实现营业收入303.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4%;实现利润8.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31%。其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26.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93%,占营业收入比重的64.21%,较上年同期增长11.93个百分点,国际化战略成果渐渐显现。亚太、中东、非洲等重点市场业务持续增长,发达国家规模不断增长。

  巨资投入研发

  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本土设备商在崛起,一度在中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国外设备巨头则日渐式微。北电、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由于整体实力的下滑,老设备被大量替代。然而,在多年以前,通信领域一直被称为“富人的俱乐部”,是欧美跨国企业的领地。对于中国的通信企业来说,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华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宽大的厂房,而是拥有一系列完全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华为一位高层这样说,华为之所以能够加入竞争行列,关键在于很早就确立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和工作制度,巨资投入研发领域,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并通过高效的技术研发,使华为获得大量核心技术和多项国内、国际专利。

  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基础技术的研究能力,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是专利与标准的基础。在研发方面,华为坚持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和43%的员工投入研究开发,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前沿技术、核心技术以及基础技术的研究。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到目前为止,华为已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并且所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09年1月27日公布的数据,华为2008年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数达到1737件,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具备和跨国通信巨头比拼的资格,否则只能受制于人,不可能有独立、持续的发展。而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这正是中兴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的一个基本条件。

  即使是在金融风暴波及全球的2008年,中兴的校园招聘实际完成签约数仍然相比上年增长30%,其中研发技术类岗位占签约的90%以上。目前,中兴研发规模已达2万余人,与爱立信相当。当通信设备巨头北电准备申请破产保护,摩托罗拉、诺西、爱立信、阿朗等纷纷裁员的情况下,中兴此次招募意味着其研发实力的大大增加。正是在这样一支队伍的推动下,中兴在3G、NGN、数字集群、核心路由器、宽带数据、光传输等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技术与市场的结合能力以及应用方面,中兴甚至已经超越了部分欧美厂商。

主题阅读: 华为  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