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者 序
近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专业技术。它与任何传统学科都不同,是将诸多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到一起的,包括射频技术、 电磁兼容、 半导体技术、 数据保护、 密码学、 通信技术、 制造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等。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诸如货物采购与分配、 商业贸易、 生产制造、 防盗技术、 识别技术和医学应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射频智能卡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公交、 地铁等公共事业的收费系统; 同时,具有接触通信和射频通信功能的双界面CPU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自动识别技术和应用发展迅猛,但比较全面的专业书籍目前还较少,难以满足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和学习自动识别技术的需要。
在本书的翻译工作中,马爱文负责翻译第1章至第4章,宋起柱负责翻译第5章,王俊峰负责翻译第6章和第7章,彭潇负责翻译第8章至第10章,任迁兵负责翻译前言和第11章至第15章,并由马爱文和任迁兵进行了全书审校。本书译自德文版,为忠实于原文,文中涉及参考文献时原样列出(其中只有部分文献有英文版)。
由于本书内容专业技术性较强,涉及专业领域较广,如有错漏之处,衷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前 言
虽然在相关文献中已发表了大量有关RFID的论文资料,但在需要时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收集在一起,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情,每次为再版而收集新的技术资料时,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本书也算是填补了关于RFID系统参考文献的一个空白。本书业已翻译成7种语言有关本书德文版及其他语种翻译版的信息请参阅本书主页http://RFIDhandbuch.com。目前,本书已出版下列语言的版本: 德语、 英语、 日语、 简体中文、 韩语、 俄语和繁体中文(中国台湾版)。并出版发行,有力地证明了行业内对该专业基础技术文献资料有大量需求。
尽管近期对2000年以来出现的过分夸大RFID技术的现象有所降温,但RFID技术仍在飞速发展,以至于像本书这样全面的基础资料也难以动态反映最新出现的新产品、 新标准和新规范。由于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很难对其实际应用领域做出精准的判断,因为我们几乎每周都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有关RFID技术的新的应用领域。由于采用NFC技术制作的终端设备可以在数据载体(应答器)和读写器的功能之间随意切换,因此近期媒体报道的有关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电话的新型接口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重视。在此,对工业界为本书提供的有关新技术的建议和意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本书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原理仍为该领域最新发展的基础知识。
由于RFID系统越来越成为一门多学科的复杂技术并快速发展着,作为个体作者,很难单独编写具有一定深度的文献资料。为了在一本书中尽量全面地阐述RFID技术,在本书的第六版中首次纳入了其他作者编写的章节,并在今后再版时将继续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在此,对Michael E. Wernle先生、 Michael Gebhart先生、 Josef PreishuberPflüegl先生和Peter Raggam先生同意将其作品收入本书深感荣幸。
Klaus Finkenzeller2012年春于慕尼黑